本文将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总结提炼了出来, 混凝试块留置不规范 现象1:普通混凝土试块留置组数不符合规范要求,同条件和标准养护试块放置位置不符合要求。
防治措施: 1、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混凝土每200m3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3、冬期施工还应留置负温转常温试块和临界强度试块。4、每次取样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式件,同条件养护式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不少于2组)。 现象2:抗渗混凝土试块留置组数不符合规范要求,同条件和标准养护试块放置位置不符合要求。 防治措施: 1、同一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同一配合比,生产工艺基本相同,每单位工程不得少于两组抗渗试块(每组6个试块)。2、试块应在浇筑地点制作,其中至少一组应在标准条件下养护。其余试块应与构件相同条件下养护。3、留置抗渗试块的同时需留置抗压强度试件并应取自同一盘混凝土拌合物中。4、同条件试块制作拆模后,应在试块上注明制作时间、等级、工程部位。焊制钢筋笼或木箱将试块存放在楼层内,与构件相同条件下养护并计算龄期。5、完善标准养护室内设施。健全管理制度。 九 梁柱接头高低标号混凝土分隔不清 现象:部分柱梁节点出现底等级砼浇至高等级区域,柱头出现“软夹层”现象,存在质量隐患。隔离钢丝网加固不牢固。
原因:技术人员交底不清,检查不到位。 防治措施: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控制砼的浇筑时间,防止冷缝出现,防止底标号砼流入高标号区域。离开柱身30cm处,在梁内埋设双层20目隔离钢丝网并加固牢固,高等级砼应堆至板面,允许高标号砼流入底标号区域,不允许底标号砼流入高标号区域。另外要严格控制砼的浇筑时间,防止冷缝出现。 八 蜂窝、麻面、孔洞。 现象1:蜂窝、麻面、孔洞
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浇灌砼前浇水湿润不够,或模板缝没有堵严,浇捣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砼失水过多或滑浆,砼呈干硬状态,使砼表面形成许多小凹点。2、砼搅拌时间短,加水量不准,砼和易性差,砼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3、砼浇灌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砼离析,因而出现蜂窝麻面。4、砼浇入后振捣质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窝麻面。 防治措施: 1、浇灌混凝土前认真检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缝隙是否堵好,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2、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应为1-2分钟。3、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2米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进行下料。4、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秒。合适的振捣时间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 处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美观,应加以修补,即将麻面部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抹平。如果是小蜂窝,可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石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湿透,再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如果是孔洞,要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制定补强方案,方可处理。 七 非结构性裂缝 现象:混凝土浇筑完后表面出现起皮开裂。
原因:1、混凝土塌落度过大,施工人员在一次收面时大量洒水,由于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形成的塑性收缩裂缝。2、没有把握好二次收面时间,甚至没有进行二次收面。3、成型后没有及时进行养护。 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混凝土塌落度,严禁浇筑过程中加水。2、混凝土浇筑后初凝后终凝前必须进行二次收面。3、加强保温、保湿养护。 混凝土养护:1、自然养护:①覆盖浇水养护。②薄膜布养护。③薄膜养生液养护2、加热养护:蒸汽养护 
六 结构性裂缝 现象1:混凝土现浇结构板贯穿裂缝(渗水)。
原因:1、施工单位模板支撑体系投入不够。上层顶板砼浇筑前早已将下一层的支撑体系拆除(严重违规)。2、荷载超标。而上层模板、钢管支架、钢筋、未凝固的砼、振捣及下料冲击荷载,大大超过设计承载力。3、拆模过早或过早堆载。 防治措施:1、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防止干缩,冬季施工期间要及时覆盖养护,防止冷缩裂缝产生。2、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塌落度等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同时应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增加结构支撑体系。3、严格控制拆除承重底模的时间,控制楼面堆载。 五 现浇结构板收面粗糙 现象:现浇结构板收面粗糙

|